“白酒投资梦断,囤积酒水的大哥泪流满面”:茅台神话破灭,责任在谁?
“买房买在山顶,囤货囤在高点。”——这句俗语,近期在北京流传甚广,被一位名叫“坤哥”的人演绎得淋漓尽致,堪称“悲剧典范”。
坤哥并非只是小规模囤积一些酒在家中。他竟然是用车装载茅台,一次就囤积上百吨!原本计划着大赚一笔,然而现在——每天亏损相当于一辆宝马,连他的两个助手都开始食不甘味、夜不能寐,整个办公室的氛围沉闷得如同秋天的茄子。
昨日价格两千,今日已降至一千九,未来又将如何?
媒体披露的数据显示——**在6月20日,散装飞天茅台的批发价格跌至1900元,相较前一天下跌了2030元。原箱茅台的价格也从1980元降至1950元。**这样的价格波动,让人不禁深思,一瓶酒在短短48小时内价值竟可缩水至一顿海底捞的价格,怎能不让人感到焦虑?
网友的计算相当精确——假设坤哥每瓶以2400元的价格进货,现在每瓶亏损500元,如此数千瓶的损失,简直可以说是倾家荡产。“问题不在于白酒贬值迅速,而是大哥您选择了错误的方向。”
❷
昔日,茅台酒售价仅为3块4一瓶,当时工人的月薪不过三十余元,轻而易举就能购买数十瓶。然而,如今工资翻了百倍,一瓶茅台都显得难以承受。有人据此推算,**合理的价格应在三四百元左右**。可如今一瓶茅台动辄售价2000元以上,其昂贵之处究竟在哪里?
答案很简单,过去茅台象征着身份、面子和权力。但随着社会节奏的改变,炒作、送礼和公款消费的现象逐渐减少,茅台的泡沫也开始破裂。
更不用说其所谓的“理财价值”了。今年股市都难以保证稳定,将白酒当作“银行储蓄”来存,又有谁会相信呢?
❸
昔日,每逢佳节送礼,携带两瓶茅台,那是面子十足。然而,时至今日,情况发生了变化:年轻人倾向于携带自备的小酒馆,对精酿、梅酒和果味白兰地情有独钟,那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对飞天茅台已不再热衷。
一位网友直言不讳地评论道:“两千元一瓶,喝完后还得承受家人的责备,不如买些牛羊肉回家涮火锅来得实际!”
“我买的是酒,而非税和包装费。”这句来自网友的抱怨,可谓一语中的。
❹
企业在战略调整中面临挑战,酒厂与囤货者面临何种困境?
茅台公司早期凭借“高端白酒”策略确实获益颇丰,然而这一收益的背后,却是普通消费者被无情地排除在市场之外。随着市场逐渐回归理性,企业不得不自行消化由此产生的泡沫。
对于那些像坤哥这样的投机者,他们依赖消息来获利,盲目囤积货物,最终导致亏损,甚至让周围的人也要承担损失。他的助手和忠实粉丝都开始显得焦虑不安,一边鼓励老板加油,一边在准备简历,寻找新的工作机会。
若要言及讽刺,或许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并非亏损本身,而是这些人曾自信满满地宣称这种投资方式是“稳赚不赔”的理财手段。
悲剧与转机的交织:茅台走向“亲民”,究竟利弊如何?
有人或许会问,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?茅台价格回归合理区间,让更多的人能够消费,确实如此,茅台价格的理性下降是市场自我调节的结果。
然而,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——若茅台价格真的降至“白菜价”,那些依赖茅台撑场的宴请、商务、投资场合可能会失去其原有的风味;对于那些依赖高端定位生存的品牌,是否也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呢?
此外,白酒板块在资本市场上的信心也受到冲击,不少基金经理已经选择“割肉”离场。人们常说“茅台跌,股民跟着哭”,这并非空谈。
“坤哥囤积茅台”只是当前茅台市场泡沫破裂的一个典型例子。一旦白酒被当作投资手段,便逐渐偏离